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健康百科 > 正文

摆动类推拿手法及其适应证_小儿推拿按摩手法_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

导读:
小儿由于身体发育的不完全,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干扰。特色疗法博大精深,其中推拿按摩针对小儿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,越来越多

小儿由于身体发育的不完全,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干扰。特色疗法博大精深,其中推拿按摩针对小儿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推拿按摩作为小儿常见病的治疗手段。下面来看看摆动类推拿手法及其适应证。

【小儿推拿按摩手法】

  推拿按摩疗法确实是一种简便、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,但是小儿身体各方面机能都未发育完全,脏腑娇嫩,不能用成人的按摩手法对小儿进行治疗按摩。那么,小儿按摩都有哪些手法呢?都应该注意什么呢?

  1、小儿推拿按摩操作身体顺序是先头面,其次上肢,再次胸腹腰背,最后是下肢;穴位顺序是先推主穴后推配穴,或先推配穴后推主穴。

  2、小儿推拿按摩手法的总要求是:轻快,柔和,平稳,着实,透达病所,刺激强度要适宜,不可竭力攻伐。

  3、手法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,体质强弱,病史长短,病势急缓而定。如病轻患儿,操作时间宜短,用力宜轻,速度宜缓,一日或两日一次;病重患儿,操作时间宜长,用力易重,速度宜快,每日按摩一至二次。

  4、小儿皮肤娇嫩,按摩时应准备好润滑剂作为介质,如前所述的滑石粉、姜汁、松花粉、蛋清、肥皂等,从而避免损伤皮肢;或者用温开水或姜葱水润滑按摩者手指皮肤,习惯上春夏内伤用温热水,秋冬外感用姜葱水。

  5、小儿推拿按摩的操作通常推法,揉法使用次数较多;摩法时间长;掐法则重快少;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;一般情况下用弱刺激手法,如推、摩、揉、运等时,每穴可做50~100次,或3~5分钟。用强刺激手法,如掐、拿、挤、捏等时,每次只需3~5次,治疗中强刺激手法都应在最后操作,以免小儿哭闹影响操作和治疗效果;另外,操作者手法注意力度,尤其是用掐法时,切忌粗暴,宜轻快柔和,平稳扎实,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
  温馨提示: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更是父母的心头肉。给孩子进行推拿按摩时,一定要运用小儿按摩手法,以免达不到治疗目的,甚至对孩子身体造成意外伤害。

【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】

  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

 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,以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,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,使经络通畅、气血流通,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、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。

 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,以《保婴神术按摩经》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、线状穴、面状穴等,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、平稳着实,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,对常见病、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,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。

  使用范围

 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,谨守病机,以期治病求本,调整阴阳,扶正祛邪。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,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、呕吐、食积、厌食、便秘、腹痛、脱肛、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发热、遗尿、夜啼、肌性斜颈、落枕、惊风等疾病,有较好的效果。

  常用介质

  推拿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。介质能发挥推拿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,也能滑润、保护皮肤,使手法更加灵活自如。一般来说,病属表证,多选用解表药,如葱汁、姜汁、薄荷汁等;属血瘀,宜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,如红花鸡油膏等;属热证,则选用寒凉药物作介质,如薄荷汁、猪胆汁、淡竹叶浸液。

  常用推拿手法

 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、神气怯弱,因此在推拿治病时,特别要注意手法,强调轻柔、渗透,要求轻快柔和,平稳着实。

 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:推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摩法、掐法、搓法、拿法、运法、捏法、擦法、捣法、捻法、刮法、摇法、拍法。除了基本手法外,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,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,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,故现称“复式操作法”,如黄蜂入洞、打马过天河、运水入土等。

【摆动类推拿手法及其适应证】

  (1)四指推法:医者沉肩、垂肘、悬腕,拇指与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自然分开,附着一定部位,对称用力。摆动时,力点放在指腹,屈伸指关节,频率每分钟100~140次。本法可用于任何部位,力量中等。有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、宽胸理气、散寒除湿等功效,适用于各系统多种病症。

  一指禅推法则仅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,以肘部为支点,前臂作主动摆动和拇指作屈伸运动。频率(120~160次/分)、压力要均匀。此法与机体的接触面较小,渗透力较大。作用较四指推法强,常用于头痛、失眠、面瘫、胃痛、腹痛以及关节肌肉疼痛等。

  (2)滚法:将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施术部位,以肘部为支点,前臂作主动摆动,带动腕部伸屈(以第二到第四掌指关节背侧为轴)和前臂旋转(以手背的尺侧为轴)的复合运动。手法要求紧贴体表,不能拖动、辗动或跳动。压力、频率、摆动幅度要均匀、协调而有节律。滚法主要用于腰、背、臂、四肢等肌肉丰厚处。与身体接触面较大,压力较大,具有疏通经络、滑利关节、缓解痉挛、祛风散寒等作用。用治肩背腰臀酸疼麻木、肢体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患。

  (3)揉法:可分别用手指罗纹面、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,腕部放松,以肘部为支点,前臂作主动摆动,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,动作要有节奏,频率120~160次/分。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,刺激量小,有宽胸理气、消积导滞、消肿止痛和活血通络等功效。常用于胸闷胁痛、胃痛、腹痛、习惯性便秘、泄泻等消化、呼吸系病症,对头痛、眩晕也有一定效果。

【孩子发烧时的推拿手法】

  孩子出汗时,如果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,就很容易感冒、发烧。这时,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吃药,有时甚至会因为医生没给开退烧药而大发雷霆。

  其实,小儿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,它有助于白细胞抵抗细菌毒素,所以动不动就用药的做法很不正确,这样会降低孩子的抵抗能力。与其吃药,不如先给孩子清天河水,激发他身体的抗病能力。一直推到孩子手臂微微发红,有浅浅的汗渍渗出更好(不必强求此效果),感冒发烧也就好了一大半了。

  天河水的位置在孩子前臂正中,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。操作时,父母用大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,称清天河水。清天河水能清热解表,泻火除烦。

  但是当孩子发烧同时出现手脚冰冷、腹痛、腹泻、四肢无力等虚寒症状时,就需要加上推三关了。三关位置在孩子前臂桡侧,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。操作时,父母用大拇指或食指、中指指腹从腕推向肘,称推三关。推三关能补气行气,温阳散寒,发汗解表。当然,推三关是有使用限制的,比如对非虚寒病症就要慎用或禁用。发烧手脚也热的就不要做推三关了。

  除此之外,退烧推拿还需要及时,发热初期就做效果更好。还需注意的是,退烧不是一蹴而就的,做了小儿推拿,热势降下来了,过一段时间又会高热,小儿推拿需要反复操作,这样热势才会逐渐褪去,最终彻底退烧。因此,退烧最主要的是将体温控制在38.5℃以内,逐渐退烧,比一下子退热对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更有利。

 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,退热推拿的次数也有不同。一般说来,两岁及以下的孩子推300下。年龄越大,操作次数越多。

  孩子不同于大人,他们起病急,病情变化快。为了不耽误孩子的病情,及时治疗非常关键。同时,我建议3岁以下的小儿遇到高烧不退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。

【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手法】

 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

  小儿推拿时,应按顺序依次操作,以免遗漏。应先轻手法,如推、揉、运等,后重手法,如掐、捏、拿等,先头面,次上肢,再下肢,最后是胸腹腰背。

 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,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、旋转及垂直方向,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。

  1.直线方向

  主要是应用推、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为:向心方向推为补法,离心方向推为泻法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。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,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:顺经方向推为补,逆经方向推为泻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。

  2.旋转方向

  多用于揉、运、摩等手法,施于面、点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是: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,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,其补泻原则为:向内旋转为补,向外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

  3.垂直方向

  多用于按、掐、拿等手法,施于点状穴位。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,重手法为泻法,轻手法为补法,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。

  此外,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,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,例如推三关、清天河水等。

 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

  中医推拿,是以中医的脏腑、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,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,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、病理状况,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。那么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?

 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、神气怯弱,因此在推拿治病时,特别要注意手法,强调轻柔、渗透,要求轻快柔和,平稳着实。

  小儿推拿操作的基本手法有:推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摩法、掐法、搓法、拿法、运法、捏法、擦法、捣法、捻法、刮法、摇法、拍法。除了基本手法外,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,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,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,故现称“复式操作法”,如黄蜂入洞、打马过天河、运水入土等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clcf.cn/bk/22954.html
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,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