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健康百科 > 正文

蚕豆病吃熟蚕豆怎么办_蚕豆病的检查_蚕豆病临床表现有哪些

导读:
蚕豆病是一种隐性疾病,在生活中不容易被人们发现,所以有很多人几乎没有听过这种疾病的名字。蚕豆是一种常见的食物,如果吃了没煮熟的蚕豆,会导致肚子痛,腹泻,呕吐

蚕豆病是一种隐性疾病,在生活中不容易被人们发现,所以有很多人几乎没有听过这种疾病的名字。蚕豆是一种常见的食物,如果吃了没煮熟的蚕豆,会导致肚子痛,腹泻,呕吐,甚至会出现昏迷等状况。这时一定要将患者及时的送到医院检查。蚕豆病吃了熟蚕豆了怎么办?看看下面的解决方法。

【蚕豆病的预防】

  1、目前蚕豆病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是进行基因检测,抽血筛查是否有遗传病G-6-PD因素。基因诊断是一项新型的产前检查技术,与过去遗传病检查风险大、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创伤性不同,这种筛查技术只需要抽取孕妇少量的静脉血,通过进口试剂的精确检测,很快就能知道结果,准确率达90%。

蚕豆病吃熟蚕豆怎么办_蚕豆病的检查_蚕豆病临床表现有哪些蚕豆病吃熟蚕豆怎么办_蚕豆病的检查_蚕豆病临床表现有哪些

  2、蚕豆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,家属中有人得过此病,应禁食蚕豆及其制品。

  3、在G-6-PD缺陷的高发地区,进行群体G-6-PD缺乏普查。

  4、凡过去得过蚕豆病的或已知有G-6-PD缺乏者应避免食蚕豆及其制品,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。

  5、远离种植蚕豆的地方,避免接触蚕豆花粉。

【蚕豆病吃熟蚕豆怎么办】

  1、蚕豆病的病人如果是不知道的情况下吃了蚕豆的话,要及时到医院找医生就医,同时要告诉医生自己在什么时候吃了蚕豆,大概吃了多少,这样做医院的医生勉去检查的程续,可以方便及时治疗,

  2、蚕豆病的病人如果吃了蚕豆的话就会引起轻微的腹胀,还会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,所以医生会建议病人少吃或者是不吃蚕豆,病人在饮食方面凡是带有豆字的食物都都要慎重,当然平时不小心吃了也个两个是没有什么影响的。

  3、要知道吃了蚕豆会有什么后果的话我们要先了解这个疾病。蚕豆病是一种6-磷酸葡萄糖脱氢酶,缺陷所以才会导致的疾病,疾病的症状是病人如果吃了新鲜蚕豆后,就会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的疾病,所以我们叫它蚕豆病。

  注意事项:病人得了这个疾病的时候要积极治疗,同时听从医生的嘱咐,凡是带豆字的食物都最好是不要去吃,同时在豆类的开花的季节也不要去靠近豆类开花的地方。

【蚕豆病临床表现有哪些】

  蚕豆病早期有恶寒、微热、头昏、倦怠无力、食欲缺乏、腹痛,继之出现黄疸、贫血、血红蛋白尿,尿呈酱油色,此后体温升高,倦怠乏力加重,可持续3日左右。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,出现呕吐、腹泻和腹痛加剧,肝脏肿大,肝功能异常,约50%患者脾大。严重病例可见昏迷、惊厥和急性肾衰竭,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~2日内死亡。

  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,早期症状有厌食、疲劳、低热、恶心、不定性的腹痛,接着因溶血而发生眼角黄染及全身黄疸,出现酱油色尿和贫血症状。严重时有尿团、休克、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,重度缺氧时还可见双眼固定性偏斜。此时如不及时抢救可于一至二天内死亡。

【蚕豆病不能吃的食物】

  1、禁止食用的食品:珍珠末,金银花,川莲,牛黄,腊梅花,熊胆,保婴丹,切记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,避免在蚕豆开花、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。

  2、禁用易引起溶血的食物和药物:抗疟药:伯氨喹啉、扑疟喹啉、戊奎;磺胺类:磺胺甲、牛黄解毒丸基异恶唑、磺胺吡啶、对氨苯磺酰胺、磺醋酰胺;解热镇痛药:乙酰苯胺;砜类:噻砜;其他:呋喃坦叮、呋喃唑酮、呋喃西林、萘啶酸、硝咪唑、消心痛、萘(樟脑)、美蓝、苯肼、三硝基甲苯、川连、珍珠粉、蚕豆;中药:薄荷、樟脑、萘酚、川莲、牛黄粉、腊梅花、熊胆、开口茶、七厘散、婴儿素、牛黄解毒丸等。

  3、除了蚕豆以外,蚕豆制品,比如粉皮,蚕豆粉、蚕豆做的零食等,都是要避免进食的。家长在购买食物前,先看清成分再买。凡是和蚕豆有关的食物,都不要让宝宝吃。

【蚕豆病的检查】

  1.血象

  ①血红蛋白急剧下降。重者降至10克/升以下;②红细胞最低降至0.5×1012/升以下;③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&>0.20;④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增多;⑤白细胞数升高,可达(10~20)×109/升,甚至呈类白血病反应;⑥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。

  2.骨髓象

  ①红细胞系、粒细胞系均明显增生,年龄越小粒细胞系增生愈明显;②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 为主。

  3.尿检查

  ①尿呈酱油色、浓茶色、红葡萄酒色、洗肉水色、黄色等;②尿隐血试验阳性率可达60%~70%;③尿检验可见蛋白、红细胞及管型,尿胆原及尿胆素均阳性;④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。结合珠蛋白减低;⑤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减低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clcf.cn/bk/23284.html
本文内容知识部分来源于网络,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相关文章